夜(埃利.維瑟爾)
「當世界依然緘默,慈悲的上帝到哪兒去了?」
上個月,閒來無事跑到書店逛了逛,看到了一本書,封面的這兩句話深深的吸引了我。
這本書名叫做「夜」,作者是猶太作家埃利‧維瑟爾,他是198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這本書描述了二次大戰期間,維瑟爾和家人們被納粹送往集中營,所目睹、經歷到的真實過程。
關於猶太大屠殺的書籍實在是太多了,諸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安妮的日記」,但看完這本書,我卻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哀慟──就像書中序文,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也同時是鼓勵維瑟爾出版這本書的弗杭思瓦‧莫里亞克說的:「通常感動我們最深的,並非我們直接參與的事物。」
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信仰真誠的小男孩,是如何去轉變成一個質疑上帝存在的人?
維瑟爾一家人當時居住的外凡尼西亞屬於匈牙利,即使當時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早就開始了,但是當時匈牙利的領袖拒絕將自己統治下的十五萬猶太人交給納粹消 滅,因此,當他們聽聞歷劫歸來、僥倖存活的教堂執事莫舍,拼了命地不斷向人們描述那些恐怖的場景,告訴他們趁早做好準備,他們也只是樂觀地認為太誇張了、 甚至覺得莫舍根本瘋了!
沒有人相信他。
終於,不滿的德軍,還是進軍了匈牙利,另立了傀儡政府。十五萬猶太人的悲慘命運即將到來,但此時他們卻還依舊樂觀的認為只是內閣改組罷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他們有很多機會可以逃,但沒人把握住。
然後,德軍進來了,一開始他們對猶太人非常地友善,接著,禁止外出、設立猶太特區,一項一項的法令頒布下來,最後──「流放」。
流放到哪裡?沒有人知道。他們像罪犯般,在大太陽底下站著,等著警察點名,起立、坐下、起立、坐下,一次、二次、二十次,「人們大概以為在上帝的煉獄裡,沒有比坐在那裡更難熬的了」,然後搭上專門運送牲畜的火車,每一節車廂得載滿八十人,擠得幾乎呼吸不過來。
他們被帶到了集中營,男女分開,因此維瑟爾和父親被迫與母親、兩位姐姐、及小妹分離,他過了很久才知道,當晚母親與小妹就被送往焚化爐處決了。
緊靠著父親的肩,此時的維瑟爾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不能失去他。我不想落單。」
然,隨著長時間的精神與肉體的折磨,維瑟爾漸漸失去了虔誠的信仰。或許該說,這樣的情況還有誰能信仰任何事情呢?
有一天,廣場豎起了三支絞架,又有三名受刑犯必須處決。除卻二位大人,一位容貌細緻俊俏的小男孩竟也在其中,在他們旁邊,「像個嵌著悲傷眼睛的天使」。
由於小男孩太輕了,所以當行刑後,兩位大人都已氣絕身亡,他卻還呼吸著,就這樣殘活了半小時,眾人被迫注視著小男孩慢慢死去,當維瑟爾經過他面前時,他聽到身後一名不知名男人問道:「天啊,上帝到底在哪?」
他在心裡回答他:「祂在哪裡?就在這裡,吊在這個絞架上…」
上帝到底是誰?如果真的有上帝,祂為什麼要折磨這些可憐受創的心靈與殘破的肉體?為什麼我們又為什麼要讚美他?
看到這裡,我不禁也和作者一樣感到困惑,是呀,為什麼呢?此時此景,祂似乎變得空洞不重要了。眼前還有什麼是比一塊麵包、一碗濃湯來得更重要的呢?
有一幕,描寫的是在大雪紛飛的空地上,許久未進食的人們,好不容易得到配給的少得可憐的麵包,大家搶著領取,有人動起吃雪花念頭,拿起湯匙,一口麵包一匙白雪的吃起來,這景象逗得禁衛軍們哈哈大笑,但我看到這裡卻笑不出來,我感到的只是陣陣酸楚與寒意。
究竟,是誰給我們權力,去決定別人的生死?
此時的維瑟爾已不再相信上帝。但當他看見艾里亞伍教士的兒子故意拋棄自己越來越衰弱的父親,想擺脫掉累贅,維瑟爾感到害怕,他無法自主地向上帝禱告:「我的上帝,萬物之主啊,請賜予我力量,讓我永遠不會做出艾里亞伍教士的兒子做過的事。」
而事實上他到底有還是沒有呢?
最後,一直與維瑟爾互相扶持的父親,身體漸漸受不了折磨,每況愈下,在他瀕臨死亡前,最後喊叫著兒子的名字,但維瑟爾並沒有回應他的呼喚,因為他怕隨便 亂動會挨軍官的揍。隔天黎明醒來,他父親的床位已經躺了別的人,他們在黎明前把他的父親送到焚化爐,他也化做了「靜謐藍空下的一縷輕煙」。
「在我內心深處,如果我還能在自己軟弱的意識底層挖掘,或許找到的東西會是:終於自由!」
多麼可怕又赤裸裸的想法啊!我感到毛骨悚然,卻又不敢去批判這樣的念頭,畢竟,即便這本書深深撼動了我,沒有經歷過,我甚至不敢保證我會像維瑟爾一樣堅 持這麼久!人世間最珍貴的親情,在這種考驗下,誰也沒有辦法再說任何大話了。任何的生離死別,都只剩下可以吃一人份或是兩人份的麵包的差異。
看完這本書,我不由得重新省思了戰爭的可怕與和平的幸福。
上個月,閒來無事跑到書店逛了逛,看到了一本書,封面的這兩句話深深的吸引了我。
這本書名叫做「夜」,作者是猶太作家埃利‧維瑟爾,他是198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這本書描述了二次大戰期間,維瑟爾和家人們被納粹送往集中營,所目睹、經歷到的真實過程。
關於猶太大屠殺的書籍實在是太多了,諸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安妮的日記」,但看完這本書,我卻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哀慟──就像書中序文,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也同時是鼓勵維瑟爾出版這本書的弗杭思瓦‧莫里亞克說的:「通常感動我們最深的,並非我們直接參與的事物。」
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信仰真誠的小男孩,是如何去轉變成一個質疑上帝存在的人?
維瑟爾一家人當時居住的外凡尼西亞屬於匈牙利,即使當時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早就開始了,但是當時匈牙利的領袖拒絕將自己統治下的十五萬猶太人交給納粹消 滅,因此,當他們聽聞歷劫歸來、僥倖存活的教堂執事莫舍,拼了命地不斷向人們描述那些恐怖的場景,告訴他們趁早做好準備,他們也只是樂觀地認為太誇張了、 甚至覺得莫舍根本瘋了!
沒有人相信他。
終於,不滿的德軍,還是進軍了匈牙利,另立了傀儡政府。十五萬猶太人的悲慘命運即將到來,但此時他們卻還依舊樂觀的認為只是內閣改組罷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他們有很多機會可以逃,但沒人把握住。
然後,德軍進來了,一開始他們對猶太人非常地友善,接著,禁止外出、設立猶太特區,一項一項的法令頒布下來,最後──「流放」。
流放到哪裡?沒有人知道。他們像罪犯般,在大太陽底下站著,等著警察點名,起立、坐下、起立、坐下,一次、二次、二十次,「人們大概以為在上帝的煉獄裡,沒有比坐在那裡更難熬的了」,然後搭上專門運送牲畜的火車,每一節車廂得載滿八十人,擠得幾乎呼吸不過來。
他們被帶到了集中營,男女分開,因此維瑟爾和父親被迫與母親、兩位姐姐、及小妹分離,他過了很久才知道,當晚母親與小妹就被送往焚化爐處決了。
緊靠著父親的肩,此時的維瑟爾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不能失去他。我不想落單。」
然,隨著長時間的精神與肉體的折磨,維瑟爾漸漸失去了虔誠的信仰。或許該說,這樣的情況還有誰能信仰任何事情呢?
有一天,廣場豎起了三支絞架,又有三名受刑犯必須處決。除卻二位大人,一位容貌細緻俊俏的小男孩竟也在其中,在他們旁邊,「像個嵌著悲傷眼睛的天使」。
由於小男孩太輕了,所以當行刑後,兩位大人都已氣絕身亡,他卻還呼吸著,就這樣殘活了半小時,眾人被迫注視著小男孩慢慢死去,當維瑟爾經過他面前時,他聽到身後一名不知名男人問道:「天啊,上帝到底在哪?」
他在心裡回答他:「祂在哪裡?就在這裡,吊在這個絞架上…」
上帝到底是誰?如果真的有上帝,祂為什麼要折磨這些可憐受創的心靈與殘破的肉體?為什麼我們又為什麼要讚美他?
看到這裡,我不禁也和作者一樣感到困惑,是呀,為什麼呢?此時此景,祂似乎變得空洞不重要了。眼前還有什麼是比一塊麵包、一碗濃湯來得更重要的呢?
有一幕,描寫的是在大雪紛飛的空地上,許久未進食的人們,好不容易得到配給的少得可憐的麵包,大家搶著領取,有人動起吃雪花念頭,拿起湯匙,一口麵包一匙白雪的吃起來,這景象逗得禁衛軍們哈哈大笑,但我看到這裡卻笑不出來,我感到的只是陣陣酸楚與寒意。
究竟,是誰給我們權力,去決定別人的生死?
此時的維瑟爾已不再相信上帝。但當他看見艾里亞伍教士的兒子故意拋棄自己越來越衰弱的父親,想擺脫掉累贅,維瑟爾感到害怕,他無法自主地向上帝禱告:「我的上帝,萬物之主啊,請賜予我力量,讓我永遠不會做出艾里亞伍教士的兒子做過的事。」
而事實上他到底有還是沒有呢?
最後,一直與維瑟爾互相扶持的父親,身體漸漸受不了折磨,每況愈下,在他瀕臨死亡前,最後喊叫著兒子的名字,但維瑟爾並沒有回應他的呼喚,因為他怕隨便 亂動會挨軍官的揍。隔天黎明醒來,他父親的床位已經躺了別的人,他們在黎明前把他的父親送到焚化爐,他也化做了「靜謐藍空下的一縷輕煙」。
「在我內心深處,如果我還能在自己軟弱的意識底層挖掘,或許找到的東西會是:終於自由!」
多麼可怕又赤裸裸的想法啊!我感到毛骨悚然,卻又不敢去批判這樣的念頭,畢竟,即便這本書深深撼動了我,沒有經歷過,我甚至不敢保證我會像維瑟爾一樣堅 持這麼久!人世間最珍貴的親情,在這種考驗下,誰也沒有辦法再說任何大話了。任何的生離死別,都只剩下可以吃一人份或是兩人份的麵包的差異。
看完這本書,我不由得重新省思了戰爭的可怕與和平的幸福。
留言
張貼留言